

《德育報·校長與班主任工作》
國內統一刊號:CN14—0055
郵發代號:21-85
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本報
在碰撞中尋找教育的出路
- 分類:每期精彩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7-22
- 訪問量:0
【概要描述】澳門回歸以后,澳門教育迅猛發展。為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效能,澳門教青局與國家教育部協作,從2008/2009學年開始實施的“內地優秀教師赴澳交流計劃”,開創了共同合作培訓澳門教學人員的新形式。這項計劃截至2017年,已經實施了9個年頭,赴澳教師達149人,覆蓋學校47所,對澳門的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在碰撞中尋找教育的出路
【概要描述】澳門回歸以后,澳門教育迅猛發展。為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效能,澳門教青局與國家教育部協作,從2008/2009學年開始實施的“內地優秀教師赴澳交流計劃”,開創了共同合作培訓澳門教學人員的新形式。這項計劃截至2017年,已經實施了9個年頭,赴澳教師達149人,覆蓋學校47所,對澳門的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- 分類:每期精彩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7-22
- 訪問量:0
在碰撞中尋找教育的出路
■ 吳賢友
澳門回歸以后,澳門教育迅猛發展。為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效能,澳門教青局與國家教育部協作,從2008/2009學年開始實施的“內地優秀教師赴澳交流計劃”,開創了共同合作培訓澳門教學人員的新形式。這項計劃截至2017年,已經實施了9個年頭,赴澳教師達149人,覆蓋學校47所,對澳門的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2015年8月,我通過教育部選拔,獲準參與第八批內地優秀教師赴澳交流計劃。2016年,在澳門教青局的邀請下,留任一年。在這里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教育教學交流研討工作。
光陰荏苒,兩年時光轉瞬即逝,回望來時路,這歲月長河中的浪花朵朵,燦爛了流年,深邃了智能,芬芳了記憶。在這些日子里,我堅持記錄、思考和寫作。如今發表出來就是希望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動、收獲。
我們能否為孩子創造“有教養的環境”?
在澳門,我發現人們用餐結束之后,都自覺地收拾殘局,用紙巾清理好眼前的污漬和垃圾。在麥當勞和肯德基這樣的地方,看到父母和孩子清理餐桌的場面,我為之動容,因為這樣的小細節,比任何的說教都有力百倍。
在澳門氹仔坊眾學校,每次午餐結束,教師們都會把自己的杯盤收拾干凈,非常整齊地擺放在專門的筐子里。桌子保持得干干凈凈,不留半點殘渣和油漬。這些孩子們都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??纯茨切┖⒆影?,比垃圾桶還低些,也一樣顫巍巍地雙手高舉自己的碗勺,盡力將殘渣刮盡倒入桶中。
這就是教育,孩子的教養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。
澳門的公交車、電影院和娛樂中心都明確規定不準進食。絕大多數澳門人都會遵守此規定,這可能與學校的教育有關系。我工作的幾所學校,學生吃早餐都有專門的空間,并配有桌椅,學生不將食物帶進教室;絕不像我之前去過的一些學校,每天早讀,從辦公室到教室,四處都彌漫著韭菜、薺菜和腌大蒜的味道。
在鏡平中學、澳門演藝學院,教師還有專門的飲水和進食的隔間,那里有飲水機、電磁爐和微波爐。我經??吹浇處煶鋈肫渲?,但每次進去,里面都被收拾得一塵不染。在潔凈的環境里大家不會隨手拋擲,在寂靜的空間里大家也不會大聲喧嘩。
日本學校的《社會生活教育》第一章第一節寫道:“不要給別人添麻煩。”讓別人操心、擔心和不快,都屬于“給人添麻煩”的范疇。這種教育很好地詮釋了日本人的自律精神。
在澳門,我絕少看到隨地吐痰、大聲喧嘩、插隊、亂扔垃圾這樣“給別人添麻煩”的行為。前兩天受臺風影響,大雨滂沱,看到大家依然在風雨中排長隊等車的景象,很是感動。坐在公交車上,寂然無聲,各自沉浸在自己到世界中,有的發信息,有的聽音樂,也有的彼此交流,但都是壓低聲音,輕聲細語,絕不會打擾別人。
這就是教養。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的孩子,自然會有公民起碼的規范,壞不到哪里去。
每一個角落都是教育所在
學校給我安排的辦公室在五樓,上行一層就是樓頂了。對于長期伏案工作的我來說,這真是一種照顧。同事對我說,如果累了,可以登樓遠眺,縱目養神,感覺超好。
其實,我喜歡去樓頂,更重要的原因是,這里還是學校的“私家花園”和“生物基地”呢!幾百株盆栽,時時花團錦簇,爭奇斗艷;幾垅菜畦,新鮮的果蔬,一地碧綠;還有一處假山,四季流水潺潺,幾尾游魚追逐嬉戲,很是自在。在這里,你可以嗅嗅花,看看魚,實在不想動,可以在石凳上坐下,如果還有個伴,不妨就著石桌圍上幾局。
“給學生提供一個休閑的場所”,這是梁校長親口對我說的。確實,課間閑暇,真有三三兩兩的學生,看花生情,觀魚抒懷呢。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,我發現,還不僅如此。生物課或課余,我總看見有老師帶著學生,荷鋤提桶,松土澆水,告訴學生這些盆栽的科屬特性,花期分布;當然,也會收獲蔬菜,一飽口福。
不過,勞作不是目的,學習才是根本!
就在樓梯的過道間,除掉各種農事的物件之外,還擺放了諸多的標本、種子,上面都貼有標簽,好讓學生辨識。更讓我感興趣的是,中間還有兩個大書架,上面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自然科學類書冊,像《圖解昆蟲學》《室內觀賞植物》《我的秘密陽臺基地》《野菇圖鑒》《菜市場,魚圖鑒》《蝴蝶,蛾》《談談有機,種種香草》《觀念生物學》《現代生物學》等等,有上百種,也算品類繁多吧。
沒有威逼,沒有利誘,只要你有興趣,隨手就可以拿來翻翻看看;不抽象,不空洞,書本與實物參照,都擺在那兒,參看起來很便捷。當然,別奢望每個學生都因此對生物學科有了興趣,也別奢望因此提高了學生們的考試成績,但我想,總會有一些學生因此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生物的知識,甚至因此多了一點生活的情趣,而這些,都是學生受用終身的。
對于澳門的學生來說,群樓環抱,四野逼仄,對生物世界的認知極為有限。學校盡其所能,利用一切條件,就是想給孩子打開一扇窗,對大自然有一個入門級的認識,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成了教育的所在。我們完全能感受到這些教育者的良苦用心,而類似的做法在澳門非常普遍。
內地有教育局領導來澳門考察交流,我領著他們上樓看,大家都感慨萬千。一位局長說:內地有些學校都求大求全,甚至奢華,美是美矣,卻很難融進學生的生活與心靈;澳門學校的空間局促,但他們卻做起了教育的“道場”,讓學生在親手勞作中有收獲,值得我們學習。
字寫得怎樣并不是“不值一提”的問題
在最近舉行的科組活動中,教師們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學生書寫能力滑坡的問題。
讓人憂慮的是,學校對書寫的關注度普遍不高,不少教師對書寫也不是很在意。我這學期聽了幾十節課,很少看到完整的板書,教師根本就沒有起到書寫示范的作用。學生課程表中也沒有了寫字課。學校普遍征訂練習冊、課課練、單元卷等,抄寫的作業越來越少,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,根本沒有時間去花功夫提升書寫能力。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,那么到了初中,特別是高中以后,想提升書寫水平就會有很大的難度。
有人說,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了,大家都普遍使用電子輸入設備,寫不好字沒關系。這簡直就是謬論!且不說學生們還要面臨高考,即使走上工作崗位,哪一個行業不需要書寫?
有個學生對我說,把字寫工整必然會影響書寫速度。我告訴他,一開始可能是這樣,但形成習慣后就不會了。我給他舉了一個例子:在有一年的南京大學研究生考試中,有個考生在短短的三個小時內寫滿了八張八開的白紙,且是工整的正楷。閱卷的教授很惱火,以為是試卷泄密,派人去查,發現考生是蘇北某法院的一名書記員,這是他長期鍛煉的結果。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種水平,但這至少說明,寫字的工整與速度不是絕對成反比的。
學校應該是個大“教育場”,讓教育滲透到每一個環節,每一個角落。比如說,學校門口的通知、學校粘貼的標語、班級環境的布置等,都應該給師生更多書法展示空間,而不是讓廣告公司制作富麗堂皇卻毫無底蘊的印刷品。教育就是從稚嫩到成熟、從笨拙到圓融的過程,學生的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養成。
如今,書寫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引起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,考試大綱對考生的書寫能力也做了一些具體要求。我以為,要想孩子們寫好字,關鍵還在教師能否擔當起這份教育的責任。教師千萬別把寫字當作一件不值一提的事,要時時告誡自己和學生:下筆就是練字時!
學校要對學生播下感恩的種子
澳門坊眾學校建校40周年時,舉辦了一次大型文藝晚會,參演者都是學校的校友和在校的學生。與內地的很多學校相比,澳門坊眾學校只能算是一所微型學校;在澳門特區,學校的規模也只能排在中等,但這場演出的節目之多、品類之盛以及達到的專業水準之高,都足以讓我們驚嘆。
這一年在澳門多所學校交流參訪發現,幾乎每一所學校都特別重視學生文體藝術方面的教育熏染。在門廳或學校里最顯眼的位置,都建有特制的櫥窗,里面擺滿了造型各異、大小不同的獎杯與獎牌。能夠看出,參與活動的人數很多,活動舉辦非常頻繁,獲獎的種類極為豐富,歌詠、舞蹈、吟誦、征文、書畫、攝影、競技等。這些榮譽的取得,與教師們的精心培育和歷屆學子的努力分不開,學生的種種能力和情趣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逐漸養成。
內地很多學校也喜歡在學校門廳里懸掛各種榮譽,諸如“文明單位”“綠色學校”“先進集體”“示范學校”等,這些榮譽固然重要,但榮譽本身是集體的、籠統的、抽象的,絕不像那些獎牌、獎杯指向小眾,甚至個人。這樣的學生在校時,他們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自豪,因為他們為學校爭取了榮譽;他們走出學校,對學校充滿感恩心,因為在爭取榮譽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種種能力。在交流中,一位副校長非常自豪地告訴我:澳門的學生文化成績可能不比內地,但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養、師生之間的深摯感情恐怕是很多內地學校無法企及的。
當下的內地學校,學校的社團活動、節假慶典、文體娛樂都刪繁就簡。有學生笑稱,中學三年參與的學?;顒泳褪敲總€周一早晨在國旗下的訓話。這樣的情景下,怎敢期望學子們對自己曾經生活多年的母校懷有感恩,想來回報?又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的得失榮辱與母校的教誨扯上關系?
和歐美的學校一樣,私立學校是澳門學校的主體,在私立學校的資金來源中,校友捐助占了很大的比例。要想校友回學校參加活動、捐贈資金,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校友對學校懷有感情,心存感激。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越優秀,學校對學生成功的影響越大,他們與母校的感情就會越深,校友的捐贈也就越多。內地的學校固然是國家出資,政府辦學,但讓學生在學校充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,培養多方面綜合素養,讓他們走出學校心懷感恩也應該是教育的應有之義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推薦新聞
德育報社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熱線:0351-2190338 2190328 社址:中國·太原體育路403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