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《德育報·校長與班主任工作》
國內統一刊號:CN14—0055
郵發代號:21-85
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本報
如詩的過往 永遠的故事
- 分類:每期精彩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7-22
- 訪問量:0
【概要描述】據錢穆先生回憶,他就讀的無錫蕩口鎮果育小學里有很多令他難忘的老師。其中,最難忘的是音樂老師華倩朔。這位小學老師同時還在蘇州城里的一所中學兼音樂課。每個星期,他要從蘇州到蕩口鎮來回一趟。江南一帶是水鄉澤國,他往來都是坐小船?!爱斊錃w舟在鎮南端新橋進口,到黃石衡停泊,幾駛過全鎮。是日下午四五時,鎮人沿岸觀視,儼如神仙之自天而降。其相重視有如此?!?937年,日寇入侵,華倩朔老師尚在。日本軍官見到他都對他敬禮,蕩口鎮也因華倩朔而獲得保全。這個圖景給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間,我想到的是:那個時代的老師竟有這么高的地位。
如詩的過往 永遠的故事
【概要描述】據錢穆先生回憶,他就讀的無錫蕩口鎮果育小學里有很多令他難忘的老師。其中,最難忘的是音樂老師華倩朔。這位小學老師同時還在蘇州城里的一所中學兼音樂課。每個星期,他要從蘇州到蕩口鎮來回一趟。江南一帶是水鄉澤國,他往來都是坐小船?!爱斊錃w舟在鎮南端新橋進口,到黃石衡停泊,幾駛過全鎮。是日下午四五時,鎮人沿岸觀視,儼如神仙之自天而降。其相重視有如此?!?937年,日寇入侵,華倩朔老師尚在。日本軍官見到他都對他敬禮,蕩口鎮也因華倩朔而獲得保全。這個圖景給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間,我想到的是:那個時代的老師竟有這么高的地位。
- 分類:每期精彩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7-22
- 訪問量:0
如詩的過往 永遠的故事
——六位大師繪制的“教育圖景”
■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中心學校 鐘精華
第一幅圖景:錢穆先生的回憶
據錢穆先生回憶,他就讀的無錫蕩口鎮果育小學里有很多令他難忘的老師。其中,最難忘的是音樂老師華倩朔。這位小學老師同時還在蘇州城里的一所中學兼音樂課。每個星期,他要從蘇州到蕩口鎮來回一趟。江南一帶是水鄉澤國,他往來都是坐小船。“當其歸舟在鎮南端新橋進口,到黃石衡停泊,幾駛過全鎮。是日下午四五時,鎮人沿岸觀視,儼如神仙之自天而降。其相重視有如此。”1937年,日寇入侵,華倩朔老師尚在。日本軍官見到他都對他敬禮,蕩口鎮也因華倩朔而獲得保全。這個圖景給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間,我想到的是:那個時代的老師竟有這么高的地位。
第二幅圖景:朱光潛先生的回憶
朱光潛先生回憶他在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時的情景:“豐子愷在湖邊蓋了一座極簡單而亦極整潔的平屋,同事夏丏尊、朱佩弦、劉薰宇諸人和我都是和子愷吃酒談天的朋友,常在一塊聚會。我們吃飯和吃茶,慢斟細酌,不慌不鬧,各人到量盡為止,止則談的談,笑的笑,靜聽的靜聽。酒后見真情,諸人各有勝慨,我最喜歡子愷那一副面紅耳熟,雍容恬靜,一團和氣的風度。”在那樣的氛圍下,豐子愷畫出了他一生中最早的漫畫,朱光潛寫出了他最早的一篇美學文章《談美》。朱自清寫出了他早期的許多散文,夏丏尊開始翻譯《愛的教育》。他們的生命在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慢慢地展開。那是1924年前后的中國,是一個軍閥混戰的中國,但這些普通的老師們篤定地在一所中學里度過他們如此美好的生活,你會覺得這之間有巨大的反差,即使處在今天這樣一個“盛世”的我們,都做不到。我們的心已經被世界所擄掠了,我們無法再安靜地坐在白馬湖畔談美學、談散文、寫散文、畫漫畫、做翻譯。豐子愷正因為有這樣的生活,才畫得出“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”這樣的漫畫。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,他們享有飽滿而豐富的精神生活。所以,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不一定需要特別的物質環境。他們的生活從物質上來說也許是清貧的,但在精神上他們是富足的。
第三幅圖景:葉圣陶先生的回憶
1917年,年輕的葉圣陶來到角直小學教書,寫出了他一生中最早的白話小說和文章。他回憶道:“每日教學之后,家居本鎮之教員各歸其家。外來之五人……夜談多在室內,值月朗風清,則各攜椅坐在庭院中。吃茶于萬像春……飲酒于財源店……有時至殷家聽彈詞,有時至某公所聽昆曲……”這幅圖景很休閑、很放松、很娛樂,一點驚心動魄、高深莫測的東西都沒有,就是一幅家常畫。我們從這幅畫面上看到了“五四”時期的中國,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完全可以支配自己的課余時間,他的精神世界有多么放松,有多么休閑的心態。這樣的生活是我們今天的小學老師所不具備的,因為今天有太多的壓力、競爭,逼著我們把這一切都放棄了。即使我們在形式上擁有了這一切,但我們的心里也很難擁有。
第四幅圖景:魯迅筆下的先生
作品是這樣寫“先生”讀書的:“先生自己也念書。后來,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,靜下去了,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:‘鐵如意,指揮倜儻,一坐皆驚呢;金叵羅,顛倒淋漓噫,千杯未醉嗬……’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,因為讀到這里,他總是微笑起來,而且將頭仰起,搖著,向后拗過去,拗過去。”這是“先生”在為學生做表率,有史實可證:魯迅在“三味書屋”讀書時,“曾制作一張書簽,中間豎寫‘讀書三到:心到,口到,眼到’10個字,夾在書頁里”。“先生”入神讀書對魯迅的影響,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?“先生”不僅教學生讀書,而且以身作則教學生怎樣讀書,即讀書時要“多吟味,多體會”。他在課堂上不是心猿意馬,想入非非,而是全身心地投入。這敬業精神,難道不是現在為人師者都應該好好學習的嗎?
第五幅圖景:張思之先生的回憶
張思之,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大律師。他回憶他的老師傅庚生所教的一堂國文課是李清照的《聲聲慢》:“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凄凄慘慘戚戚……”張思之先生晚年仍清晰地記得:“吟誦既畢,先生緩緩地說道:李易安一闋《聲聲慢》,絕唱于古。不細細研讀,不能有收益。試予析辨——良人遠行矣……但似有不信,依稀猶在,于是‘尋尋’;尋之未見,疑是已離去,或匿諸室內,于是‘覓覓’;覓者,尋之不得而細察也。屏后、榻下,遍覓終未得,是真的去了。此時、今后,閨中處處,能不‘冷冷’?冷感既生,必覺‘清清’。冷冷,肌膚之感,外也;清清已入于心,內也。由外而內,冷清凝積,于是‘凄凄’。凄清凝之于心而不堪承受,故繼之‘慘慘’。凄凄慘慘,肝裂腸斷,終至‘戚戚’,伏枕而泣了。”張思之先生到了80歲仍然喜歡唐詩宋詞,我相信有這堂課給他的影響。他之所以成了中國頂級的律師,不僅因為他懂法律、能在法庭上雄辯滔滔,最重要的是他有人文情懷,就是他的人文情懷讓他區分于他的同行,而他的人文情懷最早就萌生于中學時代的這堂國文課。
第六幅圖景:謝邦敏先生的《鷓鴣天》
1941年,重慶南開中學高中畢業考試,嚴重偏科的謝邦敏面對物理考卷,一籌莫展,在物理試卷上寫了一首《鷓鴣天》:“曉號悠揚枕上聞,余魂迷入考場門。平時放蕩幾折齒,幾度迷茫欲斷魂。題未算,意已昏,下周再把電、磁溫。今朝縱是交白卷,柳耆原非理組人。”物理教師魏榮爵評卷時,賦詩一首:“卷雖白卷,詞卻好詞。人各有志,給分六十。”大家一定以為魏榮爵很感性,隨意給分,事實上魏榮爵是一位特別嚴謹的老師,他一生中就送過這么一次分。謝邦敏順利地拿到了畢業證,并考上了當時最好的大學——西南聯合大學法學院。畢業后,他成為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助教。1949年,他成為北京市人民法院第一刑庭庭長。這個八卦是重慶南開中學可以在教育史上一直流傳下來的八卦。一個擁有這樣八卦段子的學校,一定是有魅力、有個性的,真正能培養出有創造性、有感情的人的學校。那樣的學校,師生相互成全,共同構建了那個時代的教育圖景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推薦新聞
德育報社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熱線:0351-2190338 2190328 社址:中國·太原體育路403號
